原标题:姑奶奶到底是什么意思?|旗袍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姑奶奶到底是什么意思?|旗袍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壹丨姑奶奶到底是什么意思?
话说在老北京,女人争吵时常怒目喝道:“姑奶奶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这样的亏!”而有的女孩和人开玩笑时,也会这么说:“喝豆汁儿怎么了?你家小姑奶奶就好这口儿”。还有,老北京的老家儿,也就是长辈人啊,有时会因为女儿做错事儿而叹道:“我的小姑奶奶!你也不看着点。”姑奶奶,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那应该是爷爷的姐姐或是妹妹,可在咱北京的称谓里,这姑奶奶可有不同的意思。
据裘毓麐lín在《清代轶闻》一书中的记载,就提到了满族人的 ” 姑奶奶 “地位高的话题。在老舍没有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的开篇有这样一段话:“自从姑母搬到我家来,虽然各过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母亲给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扫地,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她的确应该心安理得,我也不便给她造谣: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
这样的情况在汉族传统观念“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意识里,似乎并不合规矩,但别忘了老舍是旗人,而她姑姑之所以如此强势,那就是因为她是一个“过了气的姑奶奶”。为什么要在姑奶奶前面加过气两个字呢,那是因为这位姑姑已经嫁人了,并且还是孀居的寡妇。即便如此,姑姑在家中还有发号施令使唤弟媳的权威,这又与汉家传统很是不和,究竟是为什么呢?
°
旗人家庭中的姑奶奶到底有啥地位?
在清代传统的满族习俗里,姑奶奶是一个特定的称呼,只能用于旗人家庭中没有出阁的女孩儿身上,并且尊贵无比,可以无视任何规矩。当时的京城就有谚语称:“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说的就是这些旗人女孩儿,即使在自己的家中,兄弟也要恭恭敬敬的叫上一声姑奶奶。但这样的尊敬不是白给的,姑奶奶是有她特殊责任的。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旗人家庭的姑奶奶由于可以抛头露面,所以承担了很多家庭的劳动,每日家中的采买都需要她们去,男人则在此时当起甩手掌柜的不闻不问。
在买东西的时候,那些熟悉的店铺老板,多半会和这些姑奶奶开开玩笑,占占便宜,然后再用手指去夹一下她们的鼻子,老北京俗称“拉骆驼”,以示友好,但拉骆驼也容易拉出祸事来。
道光年间,尚在年幼的姑奶奶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经常也会被东城油盐店的老板拉骆驼,等到发迹之后,慈禧向弟弟桂祥谈论往事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拉骆驼的旧事。后来此事被桂祥家仆传出,这位老板听说之后,当日就投井而死,其余家人则是四散奔逃,人去屋空。
需要说明一下,我们今天所说的姑奶奶,是满族人的一种称呼,和辈分称谓无关。正所谓“没出门儿,大三辈儿”,这“姑奶奶”和辈分、年龄,没有直接关系。只要是旗人女孩儿,都叫姑奶奶。满族旗营中的男人不许纳妾,因此旗营中的女子,在称呼、习俗、地位等方面都有她们的特殊地方,这是清朝时地位最高的一个女性群体。
在旗人的称呼上,旗营家中没出门的姑娘通称“姑奶奶”,家中的侄子管姑姑通称为“姑爸爸”或简称“姑爸”,管父亲的最小妹妹为“老爸”。在这里“老”是最小的意思,如管最小的孩子叫“老疙瘩”、垫窝,管新嫂子称为“姐姐”或“新姐”。°
旗营妇女有啥优抚措施?
对于旗营中的妇女,有特定的优抚措施。有特殊的物质待遇,这一点是其他民族所不能享受到的。
(1)“红事银子”:旗营中的人家由于满汉不通婚条框的制约,所以多在本旗、本营或其他军种的旗营人之间通婚,故有“旗营里的人——非亲即友”一说。鉴于此,旗营内婚嫁的礼俗和隆重程度都十分显耀。为此,旗营内的档子房就会上报,同时分发给男女两方“红事银子”以示祝贺。
(2)禄米。旗营中未嫁女子均有禄米,每季发一次,但女子不当兵,故无俸银。
(3)白事银子和寡妇钱粮:旗兵死后,取消他的钱粮并再挑缺时,旗营内先发他的妻子白事银子,这个钱不得代领,个别人家自有领佣将钱亲自或差人送至家中。如他的女人“守节”,则再发应得钱粮,每月须他的妻子亲自领取。
(4)孤女钱粮:旗兵死后,若仅遗存生女一人,无兄无弟,或兄弟尚小钱粮照发给这女子。
旗营中的男人不纳妾。旗营里的男人是世袭八旗兵制度,只知道效忠朝廷,效忠国家,对家庭里的事什么都不管,家庭都是由妇女主事。时间一长,男人在家里就成了“吃凉不管酸”的“甩手掌柜的”,媳妇称丈夫是“油瓶倒了也不扶”。所以,旗营里面妇女不受歧视,而且说话很有分量。清末每当男人在谈论谁家媳妇干活不利落,办事没主意,女人比男人笨的时候,准保有一些女人站出来说:“女人怎么了,西太后、老佛爷也是女的,不是照样管理你们这些带把的?”
满族人认为,顺治入关时,才6岁,如果没有母亲,没有太后,大清国岂能顺顺当当地建立?而且八旗女子中有被选入宫内,成为“秀女”,最后走“选妃”、“立后”的道路,从而改变家庭、家族在旗营中的地位的例子。清末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是女人干预了国政,接连听政了同治、光绪两朝。女人能管得了国家,怎么就管不了咱们家,满族人这种观念是造成旗营内妇女地位偏高的主要因素。
旗营家的女性受家教极严。对姑娘家教更严,让她们自幼养成懂礼貌、知法度、忠厚老实、办事为人不走样,虽然不能同男人从军打仗,但也不能失了规矩。由于旗家姑娘从小理财勤俭持家,所以深受父母及兄弟的尊重。即使姑娘出阁了,作为新媳妇、新姐姐,也会恪守“妇道”,遇事不卑不亢,在婆家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维护娘家的尊严,自己绝不参与分家产。但由于公正、威信高,所以有时还会让族中最高长辈特请出来做婆家弟兄分家的仲裁人呢。正因如此,出阁的姑娘一回娘家,娘家人便会高呼“姑奶奶”回来了,“姑奶奶”在家有绝对权威。在娘家说话算话,可以拍板定调,比叔叔、伯父说话都管用,娘家大小事都要先征求姑奶奶的意见方可去办。
妇女在旗营中的地位与娘家也有很大关系,这一点与其他民族不同。满族小儿一出生就全都是姥姥家的事,而且是白尽义务。姥姥家的舅舅、姨在外孙、外甥身上下的心血要胜过自己本姓的孙子、侄儿(女)。满族孩子满月时“挪骚窝”,就是娘家接姑娘带孩子回去住上一个月。当然,满族人也心疼女婿,满族人女婿叫“姑爷”。俗话说:“丈母娘疼姑爷——为的是女儿”。
健锐营镶白旗营子外出了最有名的京味文学家——曹雪芹。在曹雪芹的笔下,出现了象王熙凤、贾探春那样的女性主持着贾府内政,如果曹雪芹没有亲身经历过旗人生活,怎能逼真的写出王熙凤“开源节流”、“置祭产”两个振兴贾氏家族的措施呢?
贰丨旗袍名字因何而来?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有很多都很独特。咱们就说穿戴吧,这旗袍其实就是满族妇女原来的服装,为什么叫旗袍,满族人也叫旗人啊,旗人说的长袍就简称旗袍了。
满族妇女穿着旗袍时,下边是天足,上边是梳着大板头,就像《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梳的那样发式,或脑后梳上了两块黑缎子糊的板,这种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
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当年,尤其是王公贵族家的妇女外出,总是涂脂抹粉,穿上旗袍,步履轻盈,端庄怡人。
说来也怪,从1921年起,满族梳大板头的不见了,穿木头底鞋的也没有了,而满族妇女穿旗袍却悄悄地流行起来,不仅各大城市的妇女穿上了旗袍,就连乡村的妇女也都穿上了旗袍,旗袍这各衣服也真是具有优点,它穿在身上合体,自然优美,显得亭亭玉立,俏丽大方,且易裁易做,又省料子。
解放后,中国妇女获得了男女平等,妇女穿衣服,都学着解放区的样子,穿列宁服或中山装,男女一样,再也不穿红挂绿,只是一色的灰色或兰色。旧日的旗袍也都压在箱底,穿旗袍的人不多了。近年来,人民的生活富裕了,妇女的服装到了美丽新颖,百花争艳的时代,旗袍也在发展,变化。如今的旗袍选料精良,剪裁得体,讲究边沿,盘扣精美,穿上旗袍合身合体,自然优美,体现东方女性苗条的身段和典雅端庄的风度来,外国的友人、美学家、艺术家纷纷称赞旗袍是最能体现女性美的中国服装。因此,才能把旗袍定为中国妇女的国服。因此,旗袍被誉为“东方女性的代表”。
来源:徐徐道来话北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