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一文不值到数字黄金!诞生于极客圈的比特币,究竟经历了什么?
比特币作为技术性很强的神奇发明,从一文不值到数字黄金,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为金融范式转变奠定了基础,改变了人们感知和交易价值的方式,也为无数数字资产开辟了一条可追随的道路。
比特币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技术属性、金融属性和货币属性三重属性交织在一起,成功的核心在于其去中心化和安全的特性,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消除了中央机构的需要,赋予个人财务自主权。这种去中心化的方法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提供了许多其他加密货币努力效仿的保护级别。
尽管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随着市场创立、资源汇聚,比特币就便开始展现多种可能性,市场也随之进一步发育成熟。回顾比特币的发展历程,便可感受到加密市场强大的生命力。
诞生之初,比特币基本无人问津,价格基本为零。2010年7月左右,日本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建立,交易量突然上涨,比特币才有了价格。
而比特币的价格上涨引起媒体曝光,从小众媒体到主流媒体,曝光率一路飙升,甚至《时代周刊》《福布斯》这样的大牌媒体也加入进来。这样一来,比特币彻底“出圈”,进入公众视线,其价格也自然水涨船高,成为数字货币领域事实上的领导者。
随着媒体的持续曝光,比特币走出了交易所,开始被很多实体机构接受。例如,非营利组织“电子前线基金会”和维基解密分别在2011年开始接受比特币捐赠,比特币支付服务商比特支付(BitPay)于2011年5月成立,这是一家替商户做比特币第三方支付的中间服务商,地位堪称比特币世界的PayPal,至今仍在运营。在2011到2013年这段时间内,很多商业机构也开始接受比特币,特斯拉也是较早接受比特币的企业之一。
供给侧的“挖矿”逐步实现商业化,成为比特币走向繁荣的催化剂。以前“挖矿”多是个人行为,到2013年出现了“矿池”和“矿机”两个概念。“矿机”的发展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本质是一种算力的竞赛,因此这是市场逻辑的体现。
随着加密货币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政府和金融机构不得不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制定规则和指南以确保市场更加安全和合规。作为领先的加密货币,比特币既是全球监管框架的催化剂,也是试金石。
2013年,央行联合五部委下发《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宣布比特币非货币,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流通,并禁止所有金融机构参与比特币业务。比特币价格经历了一次历史性大跳水。2014年开年的黑天鹅事件更给整个币圈笼罩了一层阴影,当时世界最大规模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比特币几乎全部不翼而飞,史称“门头沟事件”,比特币进入黑暗时期。
不过到了2016年,比特币市场迎来巨大变化,内部变化是年产量开始第二次减半,外部变化是受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特朗普当选总统、印度“废钞行动”、亚洲投资者激增等事件影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动荡不明的政治经济局势下,倾向于将数字货币作为资产避险的重要手段,揭开了“2017年大牛市”的帷幕。
为了在牛市中抓住机会,人们纷纷从比特币转向其他竞争币,更多人选择了更快捷低廉的以太币和莱特币,2017年3月以太币、莱特币分别暴涨,而比特币的市场份额快速下降。以太坊的暴涨和比特币的相对衰落,打破了比特币的神话,带动了牛市的第二波行情,不断创造出百倍币、千倍币、万倍币等ICO神话。
2017年9月4日,央行、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ICO定性为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要求清理整顿ICO平台并组织清退ICO代币,比特币从19000、15000一路跌直3000左右。
2018年入秋,人们才开始普遍认同熊市寒冬来临,尽管挂名区块链的资金盘和传销币还在民间传播,但交易所已经几乎没了交易量,大部分的资金都集中了在几个主流币种上,整个行业已经开始了维权、裁员和倒闭潮,ICO也慢慢淡出了视野,不再被人追随。
2019年的币圈又开始复苏,受伊朗和美国的紧张局势,全球股市下行,以及多国货币暴跌等不稳定因素影响,比特币的避险属性已经越来越明显。特斯拉和 MicroStrategy 等公司的高调背书和投资进一步巩固了比特币的地位,其价格在 2020-2021 年的牛市中达到 67000 美元以上,成为全球头条新闻。
2022 年,以 Luna/UST 的崩溃为起点,监管大棒夹击连带宏观经济不断加息的流动性缩紧,加密市场开启了漫长的低谷期。目前美国的通胀情况令人担心,随着银行业危机加深,比特币避险属性重现,价格一度突破30000美元。
伴随着牛市熊市的不断变换,加密世界中始终不曾褪色的“减半”叙事逐步临近——当前区块高度距离比特币剩余减半时间已不足一年,现在或许已处于牛市来临的前夕。
总结
通过回顾比特币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一个新生事物与新生市场共同成长的过程。通过回溯这一过程,对加密市场的潜在力量有了更深的体会。
对于整个货币史而言,比特币的存在和不断演化会一直影响着社会组织、政府组织形态,甚至是地缘政治乃至国际关系,而这一趋势值得我们好好观察与细细体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