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看似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比特币,不就是加密货币吗?那么,加密货币又是什么呢?显然,这已经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解答的了。今天,我想带你走一条“捷径”,看看会发现什么?
还是让我们先回到2017年11月27日。那一天,CNBC报道了Coinbase的用户数达到1330万[1]。CNBC之所以会报道这个用户数,是因为这家叫嘉信理财集团(Charles Schwab Corporation)的公司[2]。
嘉信集团位于纽约的东海岸总部嘉信理财,成立于1971年,至今已有49年的历史。他们有19500名员工,345家分支机构,管理资产3.25万亿美元。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主动拥抱新技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2]
1994年,嘉信理财就开始为用户提供在线交易;2005年,他们取消了账户费用(Account Fee)[3];2011年,他们推出了免交易佣金的基金(commission-free funds); 2018年底,他们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1.85万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大的经纪商(Broker-Dealers),第一大的是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4]。管理资产的规模通常被作为经纪商专业程度的标志,也是人们选择证券公司的标准之一。
再说回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的1330万用户数。因为在那篇报道的一个月前,2017年10月,嘉信理财也公布了自己的用户数——1060万。简单的数字对比,让比特币有机会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必须承认,这样的比较是牵强的,也没有意义。但是,这样的对比,对于Coinbase,对于比特币的持有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2017年Coinbase用户与嘉信理财经纪账户对比需要注意的是,当时(2017年11月27日)比特币价格已经达到了9600多美元。其后,比特币的价格继续狂飙,20天后,到达历史最高点——19000多美元,再接着,就开始了漫长的下跌,至今也没有能再回到历史高点。
2017年11月27日CNBC报道Coinbase用户数的时候比特币的价格在9600美元左右你有没有觉得有些蹊跷。嘉信理财的用户数是早在10月份就公布了,Coinbase的用户数也是早就知道了的。为什么会选择2017年11月27日这个点——在比特币价格冲顶前的20天——来让CNBC报道呢?如果你说,这个CNBC的报道被利用了,成为这次价格冲顶行动的一部分,我不会反对。你需要记住的是,比特币的价格很容易被操纵,这一点短期内不会改变。
当时,比特币价格从高点下跌的时候,人们惊恐的认为,郁金香泡沫再现了——比特币的泡沫将很快破灭。在这里,你有必要了解一下郁金香泡沫。
电影海报《郁金香热》(Tulip Fever),2017有一部美国电影,叫《郁金香热》(Tulip Fever)[5],里面的爱情故事就是以郁金香泡沫的破灭为背景的。大概的内容: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画家为一个女人画肖像,并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这个应该不算剧透)。2017年9月1日开始上映,票房很不好,全球票房只有900万美元,远低于它的支出2500万美元。可能的原因是,当时,类似郁金香这样的泡沫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电影无力可借。因为,互联网泡沫是17年前的事,次贷危机也是10年前的事了。这两次最近的泡沫破灭的惨痛记忆,已经被人们淡忘了。
2017年9月1日《郁金香热》(Tulip Fever)上映时的比特币价格为4700多美元比特币,当时的价格才4700多美元,距离最高点还有有15000美元的差距,正在“蓄势上攻”。设想一下,如果《郁金香热》在2017年12月17日后上映,效果肯定不错,至少票房不至于那么惨。因为,那时比特币价格刚刚从最高点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市场一片恐慌,恰好可以借势。只能叹息,这部电影生不逢时,而且只差了3个多月。
郁金香泡沫,被普遍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资产泡沫。从1636~1637年的郁金香价格指数走势图[6],可以看出,泡沫破灭后的价格连最高点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泡沫,自此也就成为了一种描述资产价格虚高的重要“修辞”。对的,你没有看错,是一种修辞。不是概念,也不是定义,而是一种表达技巧。所以,注定了“泡沫”是一个可以永远争论下去,而且也永远不会有答案的问题。关于泡沫,可能会在下一个专题专门讲。
1636底~1637年初,郁金香泡沫破灭前后的价格走势2018年1月17日,彭博社发出了一篇报道,标题是《比特币泡沫破灭了吗?让历史告诉未来》(Did Bitcoin Just Burst? How It Compares to Historys Big Bubbles)[7],并用下面这张图片,生动地告诉我们,比特币完了!
2018年1月17日彭博社报道中的比特币泡沫分析图在这张图上,彭博社把比特币与历史上已经破灭的泡沫进行对比。这些破灭的泡沫,包括密西西比泡沫、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泡沫(2000年初的互联网泡沫)。横坐标是价格到达最高点的前3年和后3年,纵坐标是价格上涨的倍数(以3年前的价格为基准)。这样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示价格的涨跌幅度。比特币的涨幅是最大的,最高点比3年前高了靠近60倍。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是比较低的,大概只有3倍。
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第一眼看到这张图的时候,我被彭博社的专业水准震撼到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就被一张图生动、简洁表达出来了。
红色的线就是郁金香,到了最高点后,就没有再下来,因为没了。橘黄色的是南海泡沫,从高点下来后,不到半年也没有了。蓝色的是密西西比泡沫,也没有能挺过一年。黑色的是比特币,到现在还没有死,还活着,好像还喘过气来了。不要为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不知道、不理解的泡沫感到遗憾,后面会有专题专门讲“泡沫”。
不过,我建议在这个图表里,你应该关注的是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它代表的是2000年初的互联网泡沫,那一次泡沫破灭,随后带来的是互联网的大繁荣,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享受互联网的红利。这个泡沫非常值得品味,你可以像品味好的啤酒的泡沫那样去体会。知道了这一点,可能会消除你一点点对于“泡沫”的恐惧感。以后,我们应该会有专门的分析。
如今(2020年10月26日),比特币的价格又达到了13000多美元,距离历史高点还差6000美元,似乎在准备再来一次价格“冲锋”。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比特币不会再来一次大跳水,太有可能了,而且随时会发生,因为剧烈的波动性是写在比特币的“基因”里的,短期内很难改变。
2020年10月26日比特币的价格又回到了13000多美元比特币11年了,起起伏伏这么多次,就怎么还没有“死”呢?它的生命力到底来自哪里呢?答案可能不是那么容易找到,不过,现在有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比特币不是“郁金香”,不会“昙花一现”,更不会“不堪一击”。那比特币又会是什么呢?
有人也许会告诉你,比特币是石头。
这是很多比特币的布道者爱讲的故事——石头也可以当钱使。当然他们说的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这种中间有孔的石头。
雅浦岛上的石头币Rai这块石头在雅浦岛[8]上。雅浦岛,实际上是一个由珊瑚礁相连的群岛,陆地面积只有100平方公里,2010年统计的人口是11377人[9],具体的经纬度:9.56°N 138.12°E,其实也就是太平洋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点。下图是雅浦旅游局的官方网站,好像从2014年以后就没有人维护了,不过可以从互联网档案馆archive.org里找到[10]。
雅浦旅游局的官方网站雅浦群岛的位置雅浦群岛的地形很显然你也想到了,石头币肯定不是岛上原来有的石头,否则这个钱也太容易伪造了。这些石头大多数是从帕劳开采的,也有的是从关岛。下面这张图[11]来自一本大英图书馆收藏的德文书《南海记忆(1875-1880年)》(Südsee-Erinnerungen (1875-1880)),描绘的是运输石头币的场景。
可以清晰的看到,木筏上有两块中间有孔的石头,2个人在木筏上,2个人在水中,石头在木筏的中间,犹如“帝王”般受到保护。类似的石头,在大英博物馆里也有,只是体积没有那么大,是挂在橱窗里的[12]。从这块石头的质地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一种结晶石,是从由霰石和方解石构成的石灰岩中开采出来的[13]。
韩国汉阳大学的教授Ken Eckert拍摄的British Museum的Rai石头币照片这些石头币,除了中间都有孔外,大小不一。据说,最大的直径有4米,最小的只有3.5厘米[14]。
石头的故事,虽然有点久远,但是从现有的遗存可以看出,石头在当地还是很稀有的。作为货币,也理所当然。本质上与我们用金、银作为货币并没有本质区别。
但是,你应该能体会到那些比特币布道者的良苦用心。他们其实是想说,石头都有可能因为稀有(在那个岛上)成为货币,比特币当然也是有可能的。然而,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这样的推理是缺少力量的,只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
稀有,可以很方便的就某种“有形物”达成价值的共识,除了石头,还有黄金、白银等贵金属。而且,那种稀有都是自然形成的,不管是石头,还是金银。想要人为制造稀缺,很难成为真正的稀缺。
限量发行2100万枚比特币,这种人为制造的稀缺性,并不能让人们相信它真的稀缺。因为谁也不比谁笨。你可以制造,我当然也可以制造。何况比特币是一个开源的项目,拷贝很简单。现实情况也正是这样,英为财情说“世界上加密货币成千上万种,你却只知道比特币”[15]。
看来,比特币不是郁金香,也不是稀缺的石头,那比特币到底是什么呢?(待续)
【本文是《比特币还能走多远?》专题的第二篇】
第一篇:2020,有多少人在用比特币?
本文首发于BTC深入浅出(ID:xinshd30)微信公众号,每周一篇原创,更新你对比特币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