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公都32了,还离不开这玩意儿,是不是有什么大病?
最近,微博上有个热搜话题挺有意思:
#男朋友28了还是离不开安抚巾#
来源:新浪微博@源泉学长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网友纷纷透露出自己的“小癖好”。
有喜欢摸小肚子的,
有爱好搓头发丝儿的,
有必须抱着玩偶才能睡觉的,
还有把枕巾摸包浆的……
许多人对此不理解,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有位宝妈在后台发来的疑惑。
她说自己32岁的老公每天抱着一条破破烂烂的毛毯睡觉,是不是有什么大病。
其实,这是一种挺常见的依恋现象。
很多孩子都有这种“恋物情结”。
Part.1
孩子为什么喜欢
摸乳房、捏耳朵、抱枕巾?
记得疫情期间看过一个新闻,上海一位爸爸一手牵着女儿,一手扛着一个枕头,在小区排队做核酸。
为啥要扛个枕头呢?
因为女儿怎么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枕头,爸爸只好一起带着。
这就是典型的“恋物行为”。
每个孩子的依恋物都不尽相同,
有喜欢摸着妈妈的耳朵或neinei入睡的,
有喜欢抓着被子角角入睡的,
还有喜欢抱着布娃娃、小毛巾睡觉的。
哪怕这个物品已经很脏很破了,孩子也不让扔,甚至不让洗。
有位宝妈曾吐槽,女儿习惯抱着一堆破布睡觉,十几年都不让扔。
哪怕已经坏得不成样子了,如果她想扔女儿就跟她拼命。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些“小癖好”呢?
由于父母不能24小时陪在孩子身边,当孩子感到焦虑、不安时,就会寻找一个可以依赖的替代物。
他会把对妈妈的安全感和依恋感,投射到一个物体上,可能是一个小毛巾,一个小枕头,一个小玩偶……
这些被依恋的物体通常有一个共同特点:
里面藏着孩子最熟悉的味道,可能是妈妈的也可能是自己的体味。
儿童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把这种物体称作“过渡性客体”。
所有通过母亲和孩子发生链接的物件,都有可能成为那个“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不是大人给予的,是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下,自己“发现”或者“创造”的。
它不光指一种物品,也包括一种行为。
温尼科特认为,过渡性客体在孩子心中,是母爱稳定的一个象征,甚至可以被当作母爱替代品。
它能帮孩子舒缓紧张的情绪,让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全。
哪怕妈妈回到身边,哪怕自己长大成人,对这个客体的依恋也很可能依然存在。
因为他已经和这个客体建立了一个很深的链接。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的恋物行为需要戒除吗?
Part.2
孩子“恋物”,
该不该纠正?
面对孩子的恋物行为,很多父母容易走进两个误区。
误区一:把“恋物行为”=“恋物癖”
孩子的恋物行为不是“恋物癖”,更不是什么心理疾病。
北京东区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刘莉表示,孩子对于物件的依恋,并不是兴奋感,而属于安全感的慰藉。
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每一个个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孩子的“恋物情结”,和成年人的“恋物癖”有明显区别,并不是必须纠正的病态行为,对孩子成长也没有坏处。
洪荒少女傅园慧,就有这样一个依恋物叫“摸摸”,是一根红色的绳子。
爸爸说这是她小时候很喜欢的一块毛巾,走哪儿都要带着,长大后就把它变成了一根绳子。
孩子的恋物行为,只要没有影响到正常生活,我们就不需要过度进行干预。
而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对母爱的感知更深刻,这种情况会逐渐消失。
就算成年之后仍然存在“恋物”行为,只要他的行为不影响社交和正常发展,且不会对自身和他人造成危害,那就过多担心。
误区二:强行制止,对孩子心理造成更大伤害
有位妈妈把女儿的恋物毛巾拿去洗,结果孩子守着洗衣机崩溃大哭……
这些小物件,在我们看来可能无足轻重,但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其珍贵的情感寄托。
孩子依恋这些物件,其实依恋的是母爱的味道。
如果强行制止,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更大的伤害。
与其粗暴干预,不如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陪伴。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过,只有当母爱多次地传递给孩子,孩子感受到足够多的母爱,有一天他才会明白:
原来母亲不等同于乳房、毯子或其他,母爱是无形无质的。
只有当孩子明白了这一点,他自己才能放下对过渡性客体的依赖和执着。
Part.3
如何应对孩子的“恋物情结”?
如果担心孩子过度依赖某个物件,影响到日常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多跟孩子进行身体接触父母经常跟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可以消除孩子的焦虑和不安。
平时可以多抱抱孩子,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小手,以解其“皮肤饥饿”。
这种亲昵的身体接触,会让孩子收到这样的暗示:
妈妈爱我、妈妈会保护我、我很安全……
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陪伴并不是只要陪在孩子身边就好,没有言语交流和肢体接触的陪伴,是无效陪伴。
真正的有效陪伴,是停下手头的其他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
你可能会说,每天忙着上班,根本没时间陪孩子。
其实,高质量有效陪伴,只需要每天专注地陪伴孩子15分钟就足够了。
可以是认真倾听孩子讲有趣的事情,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看书,
可以是陪孩子一起做游戏或踢球,
也可以是一起到外面爬山,
观察小动物,小花小草……
给孩子多备几个“迁移载体”我们在给孩子选购生活用品时,可以有意识地多备几个“迁移载体”,减少孩子对某一个物件“专情”的可能性。
比如,一开始就备下两三个小毛毯换着用。
阅读有关“安抚物”的绘本通过绘本阅读,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和“人”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减少对“物”的执着。
给妞们推荐几个绘本,可以跟孩子一起阅读:
《贴心紫毛衣》
《再见了!小奶嘴》
《今天开始不吃手》
《我喜欢我的小毯子》
妞们,
留言区交流下,
你家娃有“依恋物”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